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风貌。新华网发
新华网西安10月29日电(史梦 王智超)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是偏远牧区能看上专家号的安心,是孩子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开心,是游客走进神山圣湖的舒心……这片“世界屋脊的屋脊”,正用医疗、教育、文旅的三重蝶变,让高原生活焕发出新的光彩。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陕西省对口支援阿里地区以来,三十多年时光里,陕藏同心,阿里同行,结下了累累硕果。10月下旬,陕西省委网信办联合新华网陕西频道特别组织“陕藏同心・阿里同行”网络媒体行活动,用镜头记录援藏成效,用画面传递陕藏情谊。

陕西省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专家、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杰正在门诊与患者交流。新华网发
医疗力量援雪域
医疗援藏是保障高原群众健康、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日前,陕西省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专家、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杰,成功为15岁藏族小伙实施了青少年先天性严重马蹄内翻足截骨矫形术,而这已经是他援藏三个月以来的第三例四级手术。
“上个月,在背靠西安市红会医院的强大技术支持与统筹协调下,成功实施了阿里地区首例成年人创伤性腓总神经损伤后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截骨矫形术。上周,15岁的嘎玛益西在当地残联的陪同下找到了我。”见到杨杰时,他鼻孔上插着氧气管,小型的制氧机在身后发出吱吱的声音,正在检查嘎玛益西术后的恢复情况。
“这台矫形手术属于国内最高级别四级手术,需同步完成跟腱延长、腓骨截骨、多关节融合、肌腱转位、前足矫形等多个复杂步骤,对器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杨杰说,阿里地区此前从未开展过同类手术,通过陕西援藏医疗资源联动机制,所需特殊手术器械及内固定物从内地紧急调运至阿里,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方案,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阿里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足踝畸形、足踝部创伤、骨关节炎等骨科疾病因高海拔、缺氧、山区多等特点多发,却长期缺乏专业诊疗技术。杨杰抵达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后,迅速克服高原缺氧等不适,即刻投入门诊接诊与临床工作。
“援藏不是‘一次性手术’,而是‘永久性扎根’。”杨杰到阿里地区后定期向科室年轻医生及护理人员开展专业学术讲课,这种“手术带教+康复指导”的模式,正是陕西医疗援藏的核心思路——不仅让藏族同胞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诊疗服务,更通过技术传承实现“大病不出阿里”的目标。
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张小刚说:“陕西对口援藏31年来,已累计选派312名‘组团式’医疗人才,推动1300余项新技术在阿里落地,760种大中疾病实现本地救治。”

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操场进行趣味运动会比赛。新华网发
教育启航点未来
教育援藏既延续着高原教育的蜕变,更托举着这片土地的长远希望。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作为陕西省在阿里援建的第一所标准化学校,由陕建控股集团承建,自2018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所学校的建成,是跨越山海的希望之光,更是陕藏同心的教育丰碑。”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校长尼玛桑姆说,过去阿里条件艰苦,学生翻山越岭求学,现在标准化教室、图书角、实验室样样齐全,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今年以来,学校通过管理制度修订、艺体活动开展等方式,实现了学生读好书、老师教好书、陕西优质资源到阿里,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陕西来的‘可爱老师’,她对我们很热情,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学习。”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四年级4班的旦珍桑姆口中的“可爱老师”,是陕西省第十批、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朱娜。
朱娜作为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2022年7月来到这所学校,日常负责信息技术教学以及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今年援藏期满后,她选择再留三年,“援藏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我将不负嘱托,继续发扬援藏精神,用心用情培育祖国的花朵,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朱娜说。
近年来,陕西多措并举合力助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当地所需”、发挥“陕西所能”,把教育援藏工作放在心头、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建立“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陕西送教阿里地区全覆盖,打造“陕西省教学名师工作室阿里工作站”和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5G云课堂”,通过云端课堂、直播教学、异地授课、线上交流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无人机视角下的冈仁波齐峰。新华网发
雪域文旅焕新颜
从让百姓看病不愁,到让孩子上学无忧,阿里的蜕变不止于此,文旅援藏则正以另一种方式,让阿里的山水与文化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这片土地与外界的温暖纽带。
“作为阿里文旅的‘金字招牌’,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文化旅游区按照生态优先、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安全至上的四大理念,围绕生态性、文化性、国际性原则,打造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提升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陕西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普兰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温超颖介绍。
依偎在冈仁波齐脚下的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是冈仁波齐转山徒步的起点,也是连接 “神山圣湖”的服务枢纽。“岗莎村组建的牦牛运输队正以‘高原特色运输’的标签成为塔尔钦文旅的一张独特名片。”作为最新一批陕西援藏干部,温超颖对普兰县文旅产业发展信心满满。
岗莎村坐落在冈仁波齐脚下、玛旁雍措湖畔,凭借特殊地理位置,村集体成立牦牛运输队,村民们从逐草而居到以旅游业为生。“我们牦牛运输队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如今全村366户,如今还成立了西藏岗仁布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现在是阿里地区的‘集体经济第一村’。”岗莎村党支部书记久美多吉说,陕西对阿里的文旅支援不仅仅停留在人力、资金上,更是体现在运营模式、服务理念上。
在援藏干部的精准帮扶下,岗莎村已建成集酒店、餐饮区、文创销售区及观景台于一体的旅游服务集群。219国道旁的“1314”“1310”观景台与游客服务中心人气高涨,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点,不仅丰富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态,更让当地旅游业态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升级。
三十余载援藏路,一生陕阿不了情。从医疗专家为藏区病患完成高难度手术,到援藏教师坚守点亮孩子梦想,再到岗莎村牦牛运输队绘就的文旅新景,陕西与阿里的同心同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帮扶,化作了共促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阿里,医疗有“温度”、教育有“亮度”、文旅有“热度”,这片“世界屋脊的屋脊”上,每一个变化都印证着陕藏携手的深情,每一份成果都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约定仍将继续,在守护高原生态、增进民生福祉、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陕藏两地将继续并肩,让更多幸福图景在阿里高原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