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坡到幸福城!延安革命老区焕新颜-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10/ 19 16:55:10
来源:新华网

从黄土坡到幸福城!延安革命老区焕新颜

字体: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黄土里刨食苦春秋。” 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谣,曾是延安最真实的写照。黄土裸露、沟壑纵横、交通闭塞,让这座革命圣地长期背负着 “贫瘠” 的标签。如今,当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会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漫山翠绿替代了昔日荒山,智慧农业让黄土变沃土,红色文旅焕发新生机。从生态治理到民生改善,从产业升级到文旅融合,延安正以 “宜居宜业宜游” 的崭新模样,诠释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不变追求。

  乡村振兴:黄土窝里长出 “金果果”

  “过去南沟村,地贫人穷,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只剩老弱妇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搞起了苹果树认养,还能来村里摘苹果、住民宿,农文旅拧成一股绳,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创业了!”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站在漫山遍野的苹果园里,指着树上挂着的 “认养牌”,话语中满是自豪。

  南沟村位于安塞区高桥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多是坡耕地,土壤贫瘠、灌溉不便。

  改变的关键,是村党支部找到了一条 “盘活土地、农文旅融合” 的路子。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南沟村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整合闲置坡耕地,建成高标准苹果园 1.2 万亩。为了让苹果产业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村里推出了 “苹果树认养” 项目:游客只需支付一定费用,就能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专属 “认养牌”,合作社安排专人负责果树日常管护,认养人可通过线上直播查看果树生长情况,苹果成熟时还能亲自到园采摘,或由合作社直接邮寄到家。“去年我们推出认养项目,一下子就认出去 500 多棵,很多游客认养后,还会带着家人朋友来村里体验采摘,顺便住民宿、吃农家饭,带动了村里旅游收入增长。” 张润生介绍道。

  南沟村的转变,是延安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让村民实现了 “土地流转有租金、入园务工有薪金、股份分红有股金”。南沟村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让 “卖苹果” 变成了 “卖风景”,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升级:老工业基地奏响 “智造” 强音

  “过去提起延安工业,大家想到的都是石油、煤炭。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有秦创原创新平台、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安工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产业创新科副科长康永湛介绍道。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于 2021 年 9 月获批成立,成立初衷一方面是高效聚合创新资源、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延安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也是打造延安创新驱动发展的总窗口和连通省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的主通道,推动省市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共享,让延安的科技创新发展与全省同频共振,有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与秦创原创新平台协同发力的,还有延安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该中心是基于东西部合作背景下的孵化成果,在无锡国家超算中心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下建设而成,将无锡先进的国产化算力与成熟应用场景引入延安,为当地产业转型提供坚实算力支撑。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 DICT 中心主任张凯博介绍:“从直观上来说,无锡的稳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链投入延安,最显性的作用就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这个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能为本地高校参与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目前,算力中心与长三角一带高校和企业合作密切。为延安当地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涵盖 IT 技术维护、运维及客户引入等领域,拉动本地就业。张凯博透露,未来中心有明确发展规划,正协同延安高新区推进绿电直供,依托高新区在建储能站降低电价,提升算力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

  在秦创原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带动下,延安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精细化工、高端化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创新驱动”,延安的产业转型,让老工业基地焕发了新活力,也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

  文旅融合:红色热土焕发新生机

  “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如今的南泥湾,早已不是当年的 “烂泥湾”,而是变成了 “红色旅游胜地、绿色生态家园、现代农业基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文物,诉说着当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峥嵘岁月;千亩水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再现了 “陕北好江南” 的美景;景区内,红色研学、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等项目吸引着八方游客。

  “听我爷爷讲,当时这儿的环境太困难了,他们来了没有吃、没有穿、还没有住的地方。没有粮食,要上百里远的地方往回来背粮食。背回来的粮食也不够吃,没办法就挖野菜。拿裤腿当这个运粮食的口袋,或者把被单缝成口袋。”刘利是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副书记,也是土生土长的南泥湾人。

  每当有外地来的游客刘利都会主动为他们讲述南泥湾的故事。他告诉记者:“从没有吃、没有喝发展到现在,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我们不能忘本,要铭记历史,发扬南泥湾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如今的南泥湾,文旅业态不断丰富。除了红色研学、纪念馆参观等传统项目,还推出了稻田观光、农事体验、民宿住宿等新业态。当地村民也积极参与到文旅产业发展中,有的开办民宿,有的售卖特色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一位在南泥湾经营民宿的村民表示:“以前靠种地勉强糊口,现在开民宿、搞接待,一年能赚好几万,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黄土坡到幸福城,延安的蜕变,是一代代延安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延安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让革命老区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詹乐游)

【纠错】 【责任编辑:郝云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