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贺占军 张京品
当中华文明中庄重雄浑的青铜器与万里之外草原上熠熠生辉的金人并置一处,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来,陕西宝鸡探索周文化“出海”,让看起来远不可及的两大文明,在文明互鉴的新探索中找到更多相知相交的方式。
人文交流受欢迎
今年6月下旬,“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青铜”来自中国“青铜器之乡”、周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金人”即“伊塞克金人”,指的是20世纪哈萨克斯坦自王族墓葬中出土的身着镶嵌大量金片服饰下葬的首领,其形象已成为哈萨克斯坦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内伊塞克金人墓出土服饰及武器复原展示 李木子 摄
该系列活动以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青铜与黄金:文明对话”活动开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一系列镇馆之宝虽然只能以复制品展出,却已引得观众连连称奇;伊赛克金人与宝鸡青铜器的首次“同框”,更让观众领略到丝路文明的多元与博大。
展览举办的同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开展的中哈学者“青铜与金器的文明基因”主题研讨也让哈方政界学界触动。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从周原遗址考古成果切入,系统阐释西周礼制文明;哈萨克斯坦学者马拉尔·哈布杜利娜则将考古所见草原文明的千年脉络娓娓道来。
思想碰撞之外,阿斯塔纳MEGA丝路商场的文化市集成为民间交流的热闹现场,凤翔泥塑、青铜拓印等非遗技艺展演吸引市民参与。在3米长的丝路长卷上,当地民众誊描金文、拓印刻章,大学生玛丽亚举着手机拍摄凤翔泥塑时格外感慨:“泥土与羊毛毡,不同文明的创意都源于生活。这样的交流让我们看见彼此的智慧。”
打造传播“生态圈”
正如陕西省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边雅妮所言,这次让草原文明与灿烂的青铜文明促膝深谈,探索丝路文明互鉴的新形式,同样是推动周文化、青铜文化走出去,打造青铜文明传播“生态圈”的新探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黎婉欣等学者表示,文化遗产要想真正走出去,需首先面向目标国梳理“文物关联图谱”。以联合考古揭示文明交融史,依托博物馆建立文物交流平台,都是以文物领域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
接下来怎么办?专家建议,从参与式传播开始,打造“生态圈”。宝鸡市文物局局长李晓毅说,将以构建“学术+生活+产业”交融场景为努力方向,考虑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生活实验室”,将书法、秦腔、茶道等艺术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体验。
实际上,此次交流中沉浸式的场景体验令观众印象深刻。丝路长卷的共绘、沃盥礼的实景演习、非遗技艺的亲手制作……当地民众从文化旁观者变为体验参与者。阿斯塔纳市民木合塔尔在动手尝试之后感慨:“几千年前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如此精湛,太了不起了!”
深度互鉴在路上
学者认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需要从历史叙事、体验传播、产业联动三个维度,探索深度互鉴。
——构建“文物实证+学术协同”的文化交流体系。可常态化开展文物巡展与联合考古,条件成熟时建立中国-中亚博物馆联盟,将考古成果持续转化为公众展览与学术研究成果。
——打造“场景体验+社会参与”的立体传播生态。中哈双方可互派青少年文化体验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与研学活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完全可以尝试让青铜拓印、青铜器制作、铭文辨识书写等在中亚国家“生根”。
——探索“文化IP+产业融合”的价值转化路径。中国城市与中亚企业可共建“丝路文创研发中心”,将青铜纹样、草原图腾等元素转化为潮玩盲盒、数字藏品等跨界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合作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