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一场名为“村光大道”的全民文旅活动,正以最“土”的腔调、最真的情感,让宁陕县这座小城“火”出了圈。
村光大道活动现场。
“我带着我们村的妇女姐妹们,用自己写的方言快板,把皇冠镇的好风景说给大家听。”在今年6月举行的“村光大道”皇冠镇之夜活动中,村民龚凤和姐妹们带来的《二嫂夸皇冠》,一开口就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在村光大道的舞台上,像龚凤这样的“民间创作者”还有很多。家住广货街镇的宋慧玲今年71岁,也是个“文艺爱好者”。听说县上举办“村光大道”,她便联合村里的几个姐妹报名,把家里三个孝顺儿媳的故事写成音乐快板《夸儿媳》。“上了台才知道,咱普通老百姓也能当‘明星’!”演出结束后,宋慧玲的激动劲儿久久没散去。
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村光大道”就定下“不设门槛、不限地域”的规矩,7岁孩童到75岁老人都能报名。截至目前,已有超2200名各行业群众咨询、参与,百姓从“文化旁观者”变身“文化创造者”,原本沉寂的乡村文化,就这样被“土味”节目点燃。
“我们就是要守住村味、农味、土味、原味,让每个普通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宁陕县文旅广电局局长田伟说,活动扎根乡土文化,不追求“精致包装”,反而让最本真的乡村生活成了舞台上的“爆款”。
此外,在“村光大道筒车湾镇之夜的舞台上,村民们穿着围裙、背着背篓走上台,一场“农耕时装秀”惊艳全场。“村光大道”的火热,也激活了宁陕的非遗文化。宁陕面塑、花鼓戏等非遗项目纷纷走上舞台,400余名乡土文化人才被挖掘培育。县镇村三级文共体服务中心开展文化点单配送服务60场次,全县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超15万人次,同比增长23.2%,各类文化活动同比增长30.5%。
如今的宁陕,“文化”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串联起趣味运动、特色市集、夜间经济,让乡村生活充满烟火气。趣味运动会上,滚铁环、扔沙包等童年游戏,吸引游客与村民一起重拾回忆;山珍市集里,香菇、木耳、天麻等宁陕特产成了“抢手货”;夜市一条街上,百余户商家在800多米的马路上出摊,经营时间普遍延长2-3小时,谈笑碰杯声不绝于耳。
截至目前,“村光大道”网络话题曝光量超过7亿,全县接待游客154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9.05%。这场“土味”赛事,让宁陕乡村文化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让文共体建设成果可感可及,也凝聚起乡村文化振兴的磅礴力量,照亮了秦岭深处的乡村振兴路。(刘臣 胡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