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事·一生——三位西部外乡人的青春记忆-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9/ 21 10:27: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人·一事·一生——三位西部外乡人的青春记忆

字体: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沈虹冰 陈晨 蔺娟 张思洁 张申博

  关中平原即将迎来秋收的季节,一抹阳光照进梁增基家的客厅。窗台上,6个摆放整齐的培养皿中,新出的嫩苗勃勃向上。

  “这是一个新培育的小麦品种,我先拿回家试验,看看发芽状况。”这位92岁的陕西省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的老专家,头脑依然清晰。他的案头是一沓沓手写的数据记录,地上堆满装有麦粒的纸包。

  自196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武,广东人梁增基在黄土地一干就是64年。他培育的小麦良种让当地亩产从60多公斤提高到500余公斤,累计推广超过亿亩。“渭北旱塬上的袁隆平”是当地人对他的亲切称谓。

  同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结束了在多地的巡回报告回到陕北佳县。和过去很多年一样,已有家属带着患儿慕名找到她家中就诊。路生梅很珍惜还有能力给群众看病的时光,只是已经81岁的她,常要系着护腰带以缓解身体不适。

  57年来,这位从北京来到黄河岸边的医生,用医者仁心守护着小县城几代人的健康,践行着“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人生诺言。

  目光转向陕南。一场秋雨袭来,秦岭深处商南县的知青茶园薄雾袅袅。将一生奉献给当地茶产业发展、实现“南茶北移”的“茶奶奶”张淑珍长眠于此,墓碑向着家乡河南的方向。轻风拂过,簇拥着墓碑的茶树如绿浪起伏,尽显苍翠。

  这三位老人,都是陕西省重大先进典型最高荣誉“三秦楷模”获得者。他们彼此素昧平生,却有着诸多共同点:都是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是共产党员,也都是异乡人。不同的境遇下,他们走出了相似的人生轨迹——只身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扎根于三秦大地的最基层,择一事终一生,把毕生心血献给“三农”工作和医疗事业,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承诺。

2025年5月,92岁的梁增基拄着拐杖在试验田里工作。(受访者供图)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出县城向西5公里,丁家镇十里铺村一片被围拢的麦田闪现,便至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一间办公室的桌上,草帽磨毛了边,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就靠在墙边,车把上的皮包装满资料,却也掉了颜色。过去几十年,梁增基就是这一身行头,穿梭在长武的田垄间。

  如今,这座2000平方米的科研楼里,布设有人工气候箱、生化培养箱、净化台等实验设备。“条件在县级单位里属于顶尖了。和梁老师当年相比,真是天上地下!”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主任慕芳感慨地说。

  这里是梁增基为之付出一生的地方。

  时间的指针拨回1961年秋季的一个雨天。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梁增基正深一脚、浅一脚走进泥泞的西北小县城。他是长武县农技站新分配来的大学生。

  仅百余米的主街道、两排低矮的土坯房,县城一眼就能看到头。农技站的条件更为简陋,没有设备、四面漏风。“会议室的地面是土的,每次开会大家都卷着铺盖过来,在地上铺麦草,开完会就地睡觉。”梁增基回忆。

  苦吗?有人用脚作答。同时期分配来的大学生有20多个,后来都陆续调离,甚至有人刚到长武就打起退堂鼓。可为何梁增基能坚持下来?

  童年的经历里有答案。1933年,梁增基出生于广东高州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他常常吃不饱肚子。“凌晨4点,我吃一点干饭就要出发去砍柴,到半山腰天才亮。一直砍柴到午后,摘点野果充饥。晚上回到家才能再吃点红薯和稀饭。”

  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决定留下来:“因为有了共产党,有了新中国,我才有机会上学改变命运。小麦区域试验和良种繁育是农技站的任务,很适合我,我要用这种方式报效祖国!”

  那时梁增基还不知道,就在同一时期,400余公里之外,他的校友、24岁的河南姑娘张淑珍来到了秦岭深处。坐着拖拉机,她和爱人在山路上颠簸了一天半才从省城到达商南,一路尘土飞扬,内心豪情万丈:“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

  但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彼时的商南林草荒芜、极端贫困。山路难行,作为县林业站技术员的张淑珍下乡开展林业普查,不到3个月就穿烂了20多双草鞋。

  “有时借住老乡家,他们会拿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白面做一碗酸菜面给我。”这份朴素的温暖,成了她扎根深山的动力。

  张淑珍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山绿起来、人富起来!”她想起在下乡途中发现的几株顽强生长的野生茶树,心中豁然开朗。

路生梅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黄河边(2024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蔺娟摄

  梁增基与张淑珍求学在陕西、对当地还算熟悉不同,遥远的大西北,对北京姑娘路生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1968年12月,这位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儿科毕业生,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汽笛长鸣的那一瞬间,看着站台上的亲人、老师、同学,我哭了,这一别不知何日是归年。心中有万般不舍,但是我还是服从祖国分配,离开北京到佳县去。”路生梅说。

  一路辗转到达,黄河西畔“石头城”的贫穷令她震惊。当地人守着黄河吃水难,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分一瓢黄河水。“住的是窑洞,没有床只有炕。我又不会生炕火,天天睡冷炕。吃的每顿饭都放羊油,羊膻气味让我一吃就吐,也不敢声张,生怕别人说自己娇气。”

  不到一个月,路生梅瘦了十几斤,但更大的挑战来自工作。“我只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但群众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什么病都能看。”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她争分夺秒学习。白天坐诊、向老医生求教,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下几十本笔记,还学会了针灸。就这样,她成为医院的多面手,“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也是一段充实的历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摔了四十多跤”。临近村子的下坡路,她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孩子的妈妈熬了一宿,给我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她对我说,穿上它,少摔几跤。”路生梅说,“这七个字我记了一辈子,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

  群众的质朴情感,温暖了游子的心房。在渭北旱塬、在秦巴山区、在黄土高原,三位青年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

张淑珍生前在茶园内观察茶苗。受访者供图

  择一事终一生

  白露刚过,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的茶山上,三五茶农正在采摘夏秋茶。“过去一直是春茶唱主角。这几年,商南用增鲜降涩技术延长了茶叶的摊晾时间,夏秋茶也发展起来了。”公司总经理刘保柱说。

  茶叶种植面积达29万亩,产业体系涵盖绿茶、红茶、白茶等五大类,年产值超过20亿元……在商南,“一片叶”稳稳托起了7万人的饭碗。“没有‘茶奶奶’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的今天。”当地茶农聂改云说。

  当“茶奶奶”还是位初来乍到的大姑娘时,商南县尚无人工种茶的先例。这里地处北纬33°,远超传统茶树适生区的北界。

  “商南本无茶,可不试试怎么知道?”1962年,工作的第二年,张淑珍买回10公斤茶籽进行点种。她住窝棚、扛锄头、挑水桶,但在次年移栽后,茶苗无一成活。

  失望有多大,不服输的韧劲就有多强烈。她索性把茶籽一颗颗播在苗圃里,以苗圃为家,白天用树枝驱赶鸟雀,夜晚再仔细给茶籽盖上稻草。

  1970年,张淑珍首次采到1.9公斤茶叶。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捧着来之不易的收获,她激动落泪:“商南出茶叶了!”

  只有亲历者才知道,从零到一,要跨过多少不易。刘保柱还记得,自己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商南,面对简陋的茶场,满心想要逃离。

  “千事万事,茶农的事最大!”张淑珍的昂扬斗志鼓舞着刘保柱。为了给茶农指导,张淑珍总是天不亮就上山,中午坐在山坡上就着冷水啃干馍。茶叶销路不明朗,她带着刘保柱联合全县30余家乡村茶场成立联营公司,一步步打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

  最辛苦的日子,张淑珍挺了过来。初生的商南茶缺少先进的制茶技术,青草味重、口感欠佳。每到一个茶场,她都手测锅温示范操作,一季下来,双手就结下厚厚的茧痂。1986年,她研制出韵味悠长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在中国西部名优茶促进会上获得大奖。

  事非经过不知难。和张淑珍一样,梁增基也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到长武的头两年,他跑遍全县调研,越跑心情越沉重:当地种植的老品种穗子小、易倒伏、多病害,平均亩产仅有61公斤。“什么时候才能吃饱饭啊!”群众的发问刺痛了他,“不培育出适合的小麦品种,国家发工资养我这个人干什么!”

  自此,他的生活轨迹完全与土地绑定:4月做花期观察,6月田间选株,夏季选粒编号,播种、查苗、记录等工作持续全年,仅装种子的信封就有几千个。冬天路面上冻,他扛着车子赶路;到村里忙得晚了,他便和饲养员挤在一张炕上,“不论多难,我都要坚持到底”。

  苦心人,天不负。自20世纪70年代起,梁增基培育的“长武702”“长武131”等小麦新品种相继问世。他还将水地品种的抗性引入旱地品种,2008年至2012年,新品种“长旱58”经过连续验收,亩产达503.75公斤,创陕西旱地之最。时至今日,它仍是渭北旱塬的主栽品种。

  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从杂交试验到审定生产,最少需要12年。60多年间,梁增基共育成7个品种,当地旱作小麦“冻、锈、旱、倒、黄矮病”五大难题被一一攻克。经他培育的品种在陕甘豫鲁等地推广种植合计1.2亿亩,累计综合效益超过40亿元。

  这期间,不是没有调走的机会。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农科院的领导拿着公函来要人,可梁增基婉言谢绝。

  “大单位里人才多,不缺我一个。但在这里,群众对好种子真是太渴望了!”他态度坚决。

  因为被需要,所以留下。择一事终一生,有时就是一瞬间的决定。

  佳县曾流行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近100%。一次出诊时路生梅看到,产妇就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用力拽着她的头发,还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脐带。她立刻冲过去抢下剪刀,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扎。

  “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路生梅下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改变落后的医疗面貌。此后不久,她把“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了思想汇报。

  因为这句承诺,20世纪80年代,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创办儿科,担任首任主任。她积极筹措经费,先后培养了50多名专业儿科医护人员。引入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推广儿童计划免疫……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佳县的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如今的0.6‰,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全榆林市名列前茅。

  因为这句承诺,50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调离佳县甚至调回北京的机会。“会心动,但是我不能,因为承诺在先。”路生梅说,她舍不得佳县百姓与同事给予的温暖。

  一片丹心向阳开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没有投奔儿女去城市养老,而是留在佳县为群众义诊。每周三次,她会在佳县的两家医院轮流坐诊。更多时候,患者会直奔家中找她看病。

  佳县人民医院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最末头的两孔窑洞,是路生梅的家。“我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手机几乎不关机,更像是‘健康热线’。”路生梅说,电话来了都要接,一时没接上有空就马上回拨,“万一是急病呢?不能耽误”。

  “我很幸运身边有路大夫。”佳县佳州街道香炉寺社区居民高艳芳说,14年前,初为人母的她抱着发烧的孩子来到路生梅家求医。“路大夫仔细检查后开了三天的药,我花了几块钱就买到了。”三天后孩子烧退了,高艳芳彻底认定了路大夫,“在佳县,一家几代人都受过她救治的数不胜数”。

  2019年,50年的承诺到了,但路生梅已无意离开。“‘生命不息、服务不止’是我的人生信条,在哪里都是奉献。”

  梦里不知身是客。对扎根西部、奉献基层的外乡人而言,黄土地早已是他们生命的牵绊。

  “爸爸以前老跟我们说,‘退休了就回老家’。可真退休了,又放不下他的种子,说‘忙完这个就回老家’。”梁增基的大女儿梁瑞芳最和父亲贴心。2023年底,梁增基摔了一跤,身体大不如前,“念叨了半辈子,最后也回不去了”。

梁增基在试验田里工作(2015年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那个让梁增基魂牵梦萦的家乡,他工作后只回去过4次。1984年夏天,梁增基赴川滇考察小麦育种工作,错过了那封“母病危请速归”的电报。待他背着资料回到长武,一切为时已晚。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但岁月流转,他乡已是故乡。临近退休时,梁增基开始着手带新人。站里曾引进一名外地大学生,为让年轻人安心工作、方便出行,梁增基用自己的积蓄为其购置了一辆摩托车。

  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几年前,为了研究单倍体育种技术,梁增基带着学生慕芳凑经费、买仪器、搭建操作间。“夏天我们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里戴双层手套操作,一做就是几个小时,衣衫湿透。”慕芳说。

  4年求索,技术日趋成熟,通过该技术培育的品种较常规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这在陕西省旱地育种领域尚属首次。如今已接过接力棒的慕芳说,她曾好奇为何梁老师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后来明白了,原来奋斗会让人年轻。

  是啊,奋斗者永远年轻!“只要一聊起茶,似乎永远不知道疲倦。”这也是同事对张淑珍的评价。一生专注一事的“茶奶奶”,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奋斗在茶山一线。

  80岁那年,张淑珍牵头成立了商南茶叶研究所。“到了2023年,张奶奶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但她依然全程参与低效茶园土壤改良实验。”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耀说。

  去世前,张淑珍对身后事做了安排,请子女将她的骨灰撒在知青茶园里,“想我的时候,就到茶山上来看看”。

  秦岭深处,茶香永驻。2024年1月,张淑珍去世,4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离世后的一年间,她的墓前,常有乡亲们奉上的鲜花。

  “我的荣誉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我要把价值都贡献给社会和人民。”商南县茶叶博物馆里,张淑珍生前的一句话被镌刻在醒目处,每每令参观者动容。

  这是最朴素的心声,也是最坚定的信仰。

  一人、一事、一生。2014年以来,梁增基、路生梅、张淑珍先后获评陕西省“三秦楷模”荣誉称号,很多人被他们鼓舞着、感动着。“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多年来,三位老人均已荣誉等身,也都赤诚不变、初心不改。

  如今,梁增基已很少能去田间做试验,但仍在坚持案头工作。去年起,他开始写回忆录,希望以自身经历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基层。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育种事业上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有失败就会有成功……”

  这是他写给后辈的寄语,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回望。

  不久前,路生梅与“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再次通信。结尾处,她这样写道:“让我们真正做到‘一片丹心向阳开’!”

  一诺千金,这是共产党员的情怀与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