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7月30日电(邹竞一、张逸雯)暑期以来,各地博物馆、文化馆持续火热,在公共文化场所“文化纳凉”已成为市民游客的消暑新风尚。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大楼内的非遗博物馆展厅,秦腔脸谱、剪纸、漆画等传统艺术精品静静陈列,参观群众络绎不绝。其中,一批色彩浓烈、造型生动的泥塑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鱼化泥叫叫’,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文艺志愿团队成员杨帆介绍,这种传统的泥塑手工哨子源于西安鱼化寨地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然而,这项技艺曾一度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
鱼化泥叫叫。新华社发
如今,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搭建的平台上,文艺志愿服务正在激活古老非遗的生命力。非遗传承人杨帆走出了传统作坊,将“鱼化泥叫叫”的哨音吹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一次由群众艺术馆组织的研学活动中,杨帆成了孩子们的非遗老师。他带来陶泥和简易工具,现场演示如何制作泥叫叫。从揉制泥土、压入模具、打通哨孔,到一笔笔上色,他耐心讲解着每个步骤,并鼓励孩子们动手尝试。
“有的孩子第一次亲手捏出能吹响的‘泥叫叫’时,他们眼睛都亮了!”杨帆说,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博物馆陈列,而是要让人亲手触摸、体验,文化才能活起来。
“让社会力量,特别是像杨帆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和广大文艺志愿者深度参与进来,是我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非遗‘活’起来的重要途径。”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介绍,馆方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演和教学平台,还积极协助传承人对接资源,探索非遗产品的市场化路径。
研学团队在体验制作“鱼化泥叫叫”。新华社发
多年来,西安文艺志愿服务的触角,已从非遗传承延伸到了更广阔的艺术惠民领域。青年相声演员姬攀是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文艺志愿团队的骨干成员。加入志愿团队三年来,他的足迹遍布西安周边的城镇乡村,为基层群众带去欢乐与温暖。他感慨道:“在广场上为乡亲们表演,他们的笑容和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最大意义。”
据了解,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自2008年启动“文化进万家,惠民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以来,持续整合文艺院团、行业协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元社会力量,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的文艺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开展各类惠民演出及文化活动800余场,线下服务惠及群众超过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