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7月8日电(记者赵英博)在陕西南部、秦岭深处的角落,柞水县西川小学的空地上,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声逐渐远去,而孩子们的欢呼却一浪高过一浪;在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未来教室”明亮的实验角,伴随着3D打印机喷头轻微吐丝,孩子们眼中期待的光芒一层层亮起,闪烁着创造的惊喜。陕西柞水县地处秦岭山区,是科技部定点帮扶县。近年来,在科技部党组的领导下,在科技部二司、机关党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及科技日报社等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科技部柞水帮扶团从创新科普模式入手,为山区的孩子带来科普的点点星光。
科普资源引进来,帮助山区儿童埋下报国梦想
“七一”当天,在柞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45位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科学家展板前,来自县城区第一小学、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凝望着展板上老一辈科学家的身影,仔细阅读“两弹元勋”钱学森、“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获奖科学家的生平。柞水帮扶团联合县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何梁何利基金图片展暨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活动”,首次将国家级科学盛典资源引入秦岭腹地,这项香港爱国人士于1994年创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助力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故事和多位获奖科学家攻坚克难、爱国奉献事迹,化作孩子们笔下的“未来科学家梦想卡”。

这是在“何梁何利基金图片展暨科学家精神主题文明实践宣传活动”现场,学生在展板前驻足观看。
5公里外的西川小学,科普之光同样照亮教室。“这是飞机的尾翼,可以用来控制飞行的姿态”“机翼对于飞机,就像鸟儿拥有了翅膀”,来自“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师生一边指导小朋友组装飞机主支架、机翼、尾翼、螺旋桨等部件,一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航模飞行原理、机身结构、航模用途等知识。“科技筑梦,强国有我”系列科普活动,是帮扶团联动西工大、北航、上交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常态化课程,至今已举办21期,覆盖柞水县9个乡镇的11所中小学,让超过1000人次的山区孩子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
科普平台建起来,打造线上线下多种科普载体
在由科技日报社与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联合捐建的柞水县首间“未来教室”里,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的老师正带着同学们用3D打印机复刻着秦岭的岩层纹路。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能够使用激光切割机、开源硬件套件等前沿设备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这座耗资百万的“科技灯塔”,穿透山中的迷雾,正在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打开“科创之门”。
在由科技部帮扶干部开设的科普短视频账号“科田半亩”中,《木耳大棚种出羊肚菌》通过诙谐的情景剧科普了“春秋季有黑木耳、夏季有黄背木耳、冬季有羊肚菌”的立体化、周年轮作栽培模式;《木耳小镇怎么能少了种木耳》讲述了柞水木耳从段木种植、地栽模式到吊袋立体栽培的完整技术演进史,展现了科技赋能“小木耳、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目前该账号已拍摄发布科普短视频11期,全平台浏览量超过3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定点帮扶县的知名度。

这是《木耳大棚种出羊肚菌》中科普的“木耳—羊肚菌”立体化、周年轮作栽培模式。
在西川小学的教室里,科技部帮扶干部胡磊,这位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驻村干部正举起一块银灰色金属。“大家猜猜,它能不能浮在水上?”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金属块轻触水面,竟如轻舟般稳稳漂浮!这是2024年全国科普日“科技启航,筑梦西川”活动的生动场景。胡磊通过PPT演示与现场实验,将泡沫铝的制备工艺、力学特性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科学魔术:从跌落实验展示吸能缓冲性能,到对比普通铝材突显轻质优势,孩子们亲手触摸着“会漂浮的金属”,笑声中埋下科学思维的种子。“原来科学就藏在日常观察里”,西川村学生章叶枔在本子上工整写下感悟。
县政府会议室正跃动另一种科技星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科技部帮扶干部任浙豪为当地的科技系统干部开展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的精彩培训。柞水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肖书玲在笔记本上一边写上木耳产业数据分析提示语范例,一边感慨道:“原来科技赋能需要人机协同的智慧”。
在“何梁何利基金图片展”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师生收到了科技部帮扶干部周昊阳编纂整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科普汇编资料》,书中系统呈现获奖科学家们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品格。屠呦呦历经190次失败却百折不挠、顾诵芬90岁高龄仍心系祖国航空事业发展,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已成为激励青少年探索成长的生动养料。当山区学子在展板前驻足沉思,埋头研读科普汇编材料中的科学家故事时,科技报国的种子已然播下。
科技部柞水帮扶团团长、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书华说,下一步,柞水帮扶团将持续深化科普赋能行动,让科技之光照亮秦岭腹地的乡村振兴之路;依托部省市县“四级联动”科技帮扶工作机制,提质扩容科教阵地,推动高端科普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继续升级新媒体科普矩阵,加速数字科普进程;强化区域创新协作,引育结合壮大本土人才队伍,为柞水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