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左至右:6月20日,微短剧剧组在西咸新区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拍摄。 丰行文化海外微短剧项目剧照。 6月29日,游客在清涧人生影视城参观。 本版照片除剧照外均由群众新闻记者 师念摄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全国每100部微短剧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西安因此有了“短剧之都”的称号。
目前,西安有600余家微短剧公司,无论是作品承制数量还是爆款产出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去年以来,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先后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深度合作,成立全国微短剧研究与评价基地……
如何推动西安微短剧产业从“当红”走向“长红”?记者近期在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采访。
头部企业加速“出海”
“这个月是公司成立以来作品产量最大的一个月,近30部微短剧开机,其中4部属于海外项目。”6月27日,李涛告诉记者,今年,随着公司业务扩大,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李涛是西安丰行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行文化”)总经理。他承制的《无双》至今仍被视为业界“天花板”——成本不足5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亿元,累计充值破3.5亿元。
数据分析,微短剧“出海”的市场潜力是国内的7倍到12倍,总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量级。如今,微短剧“出海”正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新动能。
作为全国头部的微短剧企业,丰行文化的动向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行业“风向标”。“做微短剧要时刻未雨绸缪,保持敏锐度、洞察力,及时调整战略。”早在2023年,李涛就开始“试水”,做起了微短剧“出海”事业。
2023年10月,李涛在深圳出席全国首场关于微短剧“出海”的论坛,结识了多年持续在海外经营的外贸公司。双方沟通后,迅速行动,于当年12月就在埃及拍摄了第一部面向海外市场的微短剧。
这部微短剧共60集,拍摄了8天。最终,丰行文化到账数万美元。这让丰行文化坚定了微短剧“出海”的发展方向。2024年,丰行文化拍摄的海外题材微短剧先后进军北美和日本市场。今年,丰行文化已拍摄近10部海外题材微短剧。
微短剧“出海”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千人千面”的精准适配。李涛说:“起初,在拍摄中,我们很明显能感受到文化差异,大家掌握的信息存在壁垒,要不断调整剧本。”对此,丰行文化招聘了很多有海外工作、生活经历的导演、编剧等。
西安卓渊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第五洋洋告诉记者:“2024年,我们公司上线作品超过80部,其中54部登上平台热榜。在最忙时,一个月要拍15部作品。今年春节期间,公司出品的《凤凰鸣天》在加拿大和北美市场分别取得第一和第三的佳绩。”
陕西星光映美数字文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引入电影级特效等技术,提升了微短剧的质量,不断探索微短剧“出海”的可能性。
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推动微短剧“出海”。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网络短剧专业委员会与中澳国际电影节合作设立“陕西短剧展映单元”,为陕西微短剧搭建了国际展示平台。目前,郑州、青岛等地都在出台政策扶持微短剧“出海”。
西安微短剧行业在国内领先,在微短剧“出海”方面走在前列,但也面临两方面的困扰。一是平台限制,海外平台投流价格不菲,一天要花费几百万元人民币,由于技术限制,微短剧公司只能将微短剧卖给其他公司进行海外投放。二是大部分海外微短剧是在当地拍摄,签证和拍摄时间等也受到限制。
“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大力支持,尤其是尝试搭建海外平台,同时,在政策上支持微短剧企业拍摄海外微短剧。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打造‘中国短剧好莱坞’。”李涛说。
精品创作“各显神通”
2024年,横店、郑州等地也在微短剧领域迅速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阚平认为:微短剧未来的竞争核心将不再是“快”,而是“好”。
从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剧目,到登上法国秋季戛纳电视节的“中国联合展台”,今年,微短剧《老盔有了新主人》为韩城与传统戏剧文化赚足了眼球。
为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去年以来,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启动“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跟着微短剧看黄河”“跟着微短剧游文博”等八大创作计划,在细分领域制作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质作品。
精品创作永远在路上。
4月25日,国内首部非遗秦腔戏曲题材竖屏微短剧《火焰驹》精华版亮相央视电影频道,以“非遗+微短剧”的形式,用现代影视语言重构秦腔经典剧目,在年轻观众中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西影传媒工作人员陈菁菁介绍,今年,西影视频将上线包括唐朝探案题材的《唐探之盛世少年》,聚焦兵马俑修复师的《修兵马俑的我们》等20余部重点规划、制作精良的微短剧,全面展现微短剧“小而专精,‘横竖’都好”的独特魅力。
为了创作精品微短剧,各企业可谓“各显神通”。
陕西视协微短剧专委会主任、曲江影视副总经理李双介绍,早在2023年4月,曲江影视就联合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发起短剧“繁星计划”,并在2024年4月发起第二期。该计划吸引了大批创作者,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累计出品作品20余部。
今年3月27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繁星计划”第三期启动,成都电影集团正式作为成员单位加入。“繁星计划第三期——光影双城季”的选题聚焦西安与成都两地的丰富文化资源,持续深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活动,并启动“跟着微短剧学传承”“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
拥有好本子,才能创作好短剧。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工作人员赵娟介绍,5月底陕西启动微短剧剧本创作大赛,邀请陕西30多家微短剧出品承制公司参与签约孵化,即使新人也可以得到“爆款”编剧的指导。大赛还特别设置版权登记环节和跟踪扶持环节,促进从剧本到精品的全产业链转换。
全产业链加速完善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产业的蓬勃发展,陕西影视拍摄基地迎来黄金发展期。基地为微短剧拍摄提供场地、道具、后期制作等服务,推动了陕西影视产业全链条发展。
6月27日,记者走进西咸新区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发现有6个剧组同时在这里拍摄。
该基地将沣西新城新泥河村原废旧纺纱厂房进行提升改造,于2023年12月投资建设,现已入选全国微短剧拍摄基地前十榜单。总经理闫金鹿介绍,基地内建设有专业标准的拍摄蓝棚、绿棚、白棚,古代场景、年代场景、现代场景等150多处专业实景,每天可容纳10余个剧组同时拍摄。此外,基地还有30余万件拍摄道具可供剧组使用。
闫金鹿说:“附近人知道这里在拍戏后都很好奇。现在,已经有不少村民当起了群演。另外,我们置景需要临时工的话,也会请村民来帮忙。我们还经常去租用村里一些闲置的房子,陈设一些场景。”
在清涧县,人生影视城的热度持续上涨。年代感十足的车站、电影院、邮局、窑洞,完美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场景,成为不少年代剧的首选拍摄地。
陈静是当地一名群众演员。她说:“我们现在太忙了。基本上每天都有剧组过来,最多时一天3个剧组同时拍摄。我建了一个群演微信群,里面有近500人,都是县里有意向拍戏的群众。一有活儿,我就在群里发通告,组织大家到片场。”
除打造传统影视基地外,陕西还在积极探索影视发展新模式。
位于西安高新电子谷产业园的孚希AI影视中心总高20层,总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该中心董事长杨朝介绍:“我们计划年底前完成包括AI影视内容制作、AI影视制作教育培训、AI影视制作技术研发与创新、剧本创作、微短剧承制、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影视配音类等公司的引入。”
除了配套基地的完善,西安微短剧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人才资源。
演员王格格在西安科技大学就读期间兼职当模特,后来在朋友引荐下进入影视公司。她凭借靓丽的外表和共情能力,出演微短剧近百部,荣登2024年度抖音微短剧演员榜榜首,获评2025年爱奇艺荧光之夜“年度微短剧号召力女演员”。
“饰演《女王加冕》中的云慕然对我来说特别具有挑战性。拍摄的一周时间里,我一直让自己沉浸在角色中,包括吃饭、休息、换场的时间都尽可能一个人待着,反复理解人物。”王格格说,“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我也一直在主人公身上获取能量,让自己更有底气去面对所有的未知。”
在培养微短剧人才方面,目前,西京学院与12家企业合作设立了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微短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今年,西安戏剧学院启动首届招生。学院戏剧影视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个专业共计划招收120名本科生。西安戏剧学院是全国第三所戏剧类院校,教育部指定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其对口支援单位,共选派130名高水平专家学者作为对口支援教师。
“我相信,专业类院校落地西安以及院团人才的储备,将极大助推包括微短剧在内的陕西影视产业发展。”李双说。(群众新闻记者 师念)
打造西部一流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
近年来,西咸新区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完整的微短剧产业链布局和持续的内容创新,逐渐成为全国微短剧产业高地。目前,西咸新区共有5大拍摄基地、3大制作基地、1个产业基地、30余家微短剧制作企业,去年规上微短剧企业营收达1.6亿元,今年预计突破2亿元。
今年,西部国际短视频拍摄基地签约落户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项目占地约150亩,总投资2.6亿元,计划年内建成开放微短剧全产业链生态园区。
6月19日,记者采访了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副局长杨彬彬,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阚平,十里沣河微短剧影视基地负责人谢飞,了解西咸新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记者:今年以来,西咸新区在微短剧产业提升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杨彬彬:以全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和西咸新区大力发展微短剧产业为契机,西咸新区正在拍摄基地、制作基地、产业基地等方面加快硬件升级和软件服务,加强专业人才和运营人员能力提升等。
今年5月,在沣东新城影视(微短剧)资源推介会上,沣东新城新轴线影视产业基地被授予“西咸新区微短剧拍摄基地”称号。该基地整合超10万平方米实景场地,涵盖多种拍摄场景,并提供交通、食宿、道具等配套服务,通过与高校、协会合作,构建了从剧本创作、演员培训到拍摄制作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目前,沣东新城新轴线影视产业基地累计与600余个剧组对接,拍摄的300余部微短剧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线。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是微短剧的核心竞争力?
杨彬彬: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微短剧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做好微短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朝精品化方向发展。
我们备案的聚焦短视频博主与回乡创业青年等新职业的微短剧《小镇茶香恋习作》即将开拍。这部剧的剧情结合了陕西茯茶的历史、茯茶镇的旅游等内容。今后,我们将不断引导企业创作、拍摄出更多内容丰富、有文化内涵的微短剧。
记者:去年,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同构建了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根据“繁星指数”,您认为,微短剧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阚平:我认为微短剧转型首要的是以内容创新突破创作瓶颈。一段时间以来,微短剧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最受诟病的就是题材同质化、剧情套路化以及人设模式化。
“繁星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最受欢迎的微短剧集中在现实题材、文旅融合、悬疑科幻等类型。那些刻意制造的“爽感”,很可能只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尊重观众的第一步是信任他们的审美能力,积极回应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就要求创作者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立足现实、扎根生活,将镜头对准真实的社会肌理,积极借助“微短剧+”等跨界融合新模式,让悬浮、单一的剧情借由文旅、普法、品牌等找到落点,丰富创作维度,加快孕育新内容、新模式、新服务,推动微短剧产业链愈加健全。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十里沣河微短剧影视基地。
谢飞:这个基地位于西咸国际文创小镇,周边有沣河和沙河湿地公园、昆明池七夕公园、诗经里小镇、丝路欢乐世界等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基地带来了非常完备的工作场景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我们盘活了很多闲置资源,比如将酒店宴会厅、游泳池、会议厅等作为影视取景地。
目前,基地已吸引35家企业入驻,其中有17家微短剧公司,8家头部公司。去年,基地拍摄了500部微短剧,今年到目前已超600部。今年,我们打算建一个有一定规模体量的播放平台。
记者:对于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你们有什么样的计划?
杨彬彬:今年是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一年,西咸新区已将微短剧产业列为重点发展计划。我们将继续打造西部一流微短剧产业集群生态体系,进一步加快微短剧产业聚集和平台发展,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产业扶持和奖补力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打造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大精品微短剧创作,探索微短剧“出海”路径,强化版权保护和品牌营销推广,助推陕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新闻记者 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