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件西安“小事”,拼出民生大图-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7/ 07 12:00:55
来源:西安发布

30件西安“小事”,拼出民生大图

字体: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近年来,每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后都会附上一项为民实事“清单”。

  倏忽已是年中,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家门口那条路畅通了,附近的运动场地变多了,孩子们课后的去处更安心了……那些曾在“清单”中许下的小心愿,已渐渐成为现实。

  而这种浸润着烟火气、牵动着日常的细微变化,尽管只是普通的衣食住行,却正是这座城市所在意的“最重要的小事”。   

  数说2024

  30项“实事”一年办结

  “当年实施、当年完成、当年见效。”

  在新城区西五路,西安市人民体育场灯火通明,热火朝天的“全民运动”景象,令城市的夏夜更为生动。

  “自今年1月重启运营以来,这里已成功举办30余场大型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累计接待客流超100万人次,‘实事工程’初见成效。”6月23日,西安市人民体育场运营方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就在一年半之前,当时正在改造建设中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被列入2024年西安市为民实事重点项目,使之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惠民利民的实事工程。

图片

西安市人民体育场举办的职工运动会

  “我知道市人民体育场重开了,因为我天天来打球。也知道市图搬到长安书院了,还知道现在的市图成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了,因为我孙子去看过书、参加过活动。”家住西五路的张庆民,看着记者手机上的为民实事“清单”笑着说道。

  而他所说的这些地方,都是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加快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增加文化消费新供给”中提及的点位。

  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初,2024年度西安市为民实事重点项目观摩暨集中运营启动仪式举行。

  10个方面30项为民实事全面完成,真正从“清单”走进现实,并接受市民“检阅”:

  “开通运营地铁8号环线、10号线一期等线路。”

  “新增7所公办和29所普惠托育机构。”

  “解决沿山区县23.3万人季节性缺水问题。”

  “举办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等就业创业活动500场。”

  “创建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400个。”

  “新增10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场景。”

  ……

  为民实事,重在实,难在细,最终要落到进展成效上。

  为此,我市印发“为民实事实施方案”,将所有事项逐一按照责任分工分解到位,要求市级相关部门落实行业责任,加强分工协同,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履行好属地责任,主动作为,合力推动实事项目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督导检查,对“清单”中提出的项目,优先做好审批、用地、资金保障,并开展常态化督查检查,强化跟踪问效。

  言行践诺。细数每一项完成的实事、每一处定格的数字,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已深深“嵌入”每一个西安人的生活,让幸福感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象化。

图片

  秦岭脚下的麦田绿意浓浓

  2025“实事清单”

  变成“幸福账单”

  为民实事“清单”,满满都是民生关切。拟定这份“清单”,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为进一步聚焦民生关切,解决急难愁盼,2025年西安市30件为民实事共聚焦10个方面:

  就业方面,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市场化岗位1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2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8万人次;

  教育方面,开工新建扩建高中8所,年内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1.53万个;

  医疗方面,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45个、中医阁100个,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服务方面,完成65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新增“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事项10项。

  ……

  与去年相比,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很多“小事”相辅相成,具有延续性。

  民生工作无非如此,在出“新”更在用“心”,要把事关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一件件接着办、一年年接着干,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已是年中,我们从几件“小事”看看今年民生实事的进展——

图片

  2025年西安市30件为民实事中,明确“提质便民生活服务”,提出创新“i西安”综合平台特色服务场景10个以上,新增高频服务事项1000项以上。

  “作为西安城市综合服务的‘总窗口’‘总平台’,升级后的‘i西安’已整合全市超2000项移动服务事项。”6月19日,西安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在“i西安”建设成果发布会上介绍。

  目前 “i西安”目前已涵盖住房保障、健康医疗、教育就业等高频业务,实现了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的“一网通办”。这意味着,市民只需轻点手机,就可以在线办理多达千余项“小事”。

图片

  今年西安市30件为民实事中还提出,“完成幸福路北延伸项目主体建设,实现北辰大道与绕城高速贯通”。

  6月10日上午,幸福路—咸宁路下穿隧道顺利通车,成为城东居民热议的话题。

  “我今后沿幸福路由南向北走,不用再过咸宁路平交路口,就可以直接由下穿隧道通行,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市民张勃在隧道通车当天激动地说。

  张勃的行车路线,还与被称作西安东“2.5”环的幸福路北延伸无缝对接。至此,幸福林带片区立体交通网格道路全面成形,为年初实事定下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图片

  早上8点,市民孙怡出门上班,牵着孩子的手步行几分钟,就来到喜伴日托园。

  得益于社区资源整合,喜伴日托园每周都有社区医生入园开展健康服务,还与三甲医院建立了急救“绿色通道”。

  “安全有保障、就近易接送、价格可承受,每月费用1800元,工薪家庭负担得起。”1年前,把当时1岁多的右右送到喜伴日托园后,孙怡顺利找到了新工作。

  6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优化整合资源 就近普惠安全》一文,对西安市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的实际案例和举措进行了报道。

  据了解,2024年,我市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并推广“需求评估—场地协商—公益预热—政策护航”四步法,当年建成42家普惠托育机构。

  在此基础上,2025年西安市30件为民实事继续明确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目标使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8个。

  “为民实事”有深意

  关键是“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让为民实事“清单”成为市民群众的“幸福账单”,西安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并在“做实做新”上下功夫。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其中,民生支出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支出、城乡社区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7.5%、4%、5.7%。

  2025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卫生健康支出居于前列。

  有了政策引领和财政支持,一批具体、可量化、可监督的民生项目,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民实事”这四个字也具有了更多深意:

 “为”体现了政府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意识。有为政府意味着要通过制定年度民生实事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民”强调政策的受益主体是人民群众。“清单”上的为民实事项目来源于市民关切。各事项注重普惠性,确保政策能够覆盖不同群体。

  “实”体现在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执行性。按照当年实施、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的原则,为民实事设定明确目标,并定期公开进度,接受社会监督。目标设定既一以贯之,有连续性,更结合城市更新等行动,体现新标准、新要求。

  “事”聚焦具体事项在关键领域的长效治理。各项民生政策并非泛泛而谈,它直面交通、教育、养老、住房、就业、医疗等问题。可谓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解决什么、推进什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一句近年来被反复提起的“金句”,体现着各级政府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一项项正在做实做新的西安为民实事,蕴含着发展的温度和治理的精度。

  当我们身处年中,回望已经干成的事、坚定正在干的事、寄望仍需努力触及目标的事,一桩桩“小事”已成为“最重要的事”,汇聚成这个城市的“幸福之事”。

【纠错】 【责任编辑: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