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孕妈羊水栓塞命悬一线-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7/ 04 09:44:51
来源:西安日报

34岁孕妈羊水栓塞命悬一线

字体:

  患者为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羊水栓塞的发病率万分之七,致死率却高达86%。这个在产科谈之色变的突发情况,近日却发生在34岁的王女士身上。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待产的她,于孕40周+ 2天的产程中突发羊水栓塞,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该院产科、麻醉科等14个学科团队迅速集结,50余名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历经10小时奋战,为其输血2万毫升,终于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王女士,母女平安。

  “产科医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 ‘放弃 ’ 二字,因为我们守护的是两个生命和一个家庭的未来。”该院产科医生李欢说道。

  14个学科合力抢救

  “5年前在这里生下大宝,这次依然选择你们。” 带着这份信任,王女士近日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待产二宝。入院第二天,产程中的王女士突然出现胎心下降、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监护仪数据瞬间异常。值班医生范延芬判断孕妈极有可能是羊水栓塞,当即以最快的速度将她转运至产房手术室。

  据了解,羊水栓塞是一种罕见但极为凶险的产科急症,通俗来讲,就是分娩时少量羊水、胎儿细胞、毛发或其他微小物质意外进入了母亲的血液循环中,引发类似于严重过敏一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大出血等极度危险情况。由于羊水栓塞的发病机制复杂且难以预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快速识别和综合抢救,如心肺复苏、输血、抗凝等。

  医院迅速启动了羊水栓塞应急预案,组织产科、妇科、麻醉科、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科、ECMO团队等14个相关科室和50多名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展开抢救。此刻,王女士的鲜血不断喷涌而出,心率骤降至30次/分,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心跳骤停!刻不容缓,麻醉科医生同步完成气道插管,值班医生跪在床边持续胸外按压,心脏数次复跳又骤停,医护们轮流按压的手臂早已酸痛,却不敢有半秒松懈。

  当紧急实施剖宫产分娩出一名女婴之后,妇产科团队当机立断:“背带式缝合失败,准备切除子宫!”此时,输血科已开启“生命通道”: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如生命之源涌入王女士的血管。统计显示,抢救过程中王女士接受了超过2万毫升的血制品输入,相当于体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液(约4500毫升)更换了5次,手术室的每一袋血液,都在“讲述”这次抢救的凶险,承载着延续生命的希望。

  面对王女士心肺功能濒临崩溃的状况,ECMO(人工肺)团队迅速转机,为衰竭的心肺 “接力” 工作。同时,冰帽持续降低脑温,减少神经细胞损伤。直至次日凌晨2时45分,因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发的盆腹腔出血终于止住,王女士的生命体征曲线趋于平缓。

  “羊水栓塞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没有明确预兆,只能靠快速识别与多学科协作。”参与抢救的专家表示,此次能创造生命奇迹,得益于医院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启动到14个学科到位,仅用8分钟,ECMO 团队15分钟内完成装机,输血科24小时待命提供血液……这些争分夺秒的细节,共同筑起了对抗死神的坚实防线。

  从生死边缘到母女平安

  抢救成功后,王女士被转入ICU,后续的康复至关重要。在ICU的33天,医护团队用爱编织了一张“康复网”,产科与ICU双岗专人管理,为王女士定制了康复计划,从捏握玩具锻炼精细动作,到播放孩子的照片视频唤醒母性本能;参与抢救的医护们轮班探望,甚至在病房为她补过生日,蛋糕烛光里映着王女士含着泪的微笑。

  “在ICU里的每一天,看到这么多医生围着我,就觉得一定能挺过去。”王女士眼含泪花地说道。

  术后36天,王女士终于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她在短视频里哽咽致谢:“感谢全体医护人员,你们对我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更是我的‘娘家人’!”如今,产科的李欢医生仍通过微信关注她的恢复情况,那句“娘家人”的称呼,是对这场生死救援最温暖的注脚。

  如今,新生儿科暖箱里的女宝已能自主吸吮,母女皆平安。那场持续10小时的抢救,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医患信任的见证。( ■记者 王超 张黎娜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詹乐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