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阎良区和西安航空基地之后,长安区和西安航天基地也搭伴走上了“区政合一”之路。5月19日傍晚,长安区和西安航天基地各自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对外官宣了这一消息。
相关报道指出,长安区和航天基地开启“区政合一、一体化运行”意义重大——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落实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主动作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务实决策;是西安实现“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举措;是破解发展梗阻和体制障碍、推动长安、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是西安7大开发区新一轮管理体制优化以来又一个重磅举措。
>>发展变革
“单飞”“四区联动”“区政合一”
航天基地19年间多次调整
位于西安市主城东南少陵塬上的西安航天基地,全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起初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航天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2007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10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
回头看,这个国内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至今,管理体制机制已有多次调整。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一职,曾一度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兼任,之后脱离高新区“单飞”,2022年阎良区和航空基地探索实行区政合一后,航天基地便跨区域和阎良区、航空基地、富阎新区进入了“四区联动”模式,直至此番又与相邻的长安区一起成为西安第二个区政合一板块。
何为区政合一?航天基地为什么选择了区政合一?
这要从开发区的源头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各种开发区、产业园拔地而起,肩负着发展经济、推动体制转轨和创新行政与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使命。应该说,在特定的发展时期,赋予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当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加力加速推动开发区提升能级水平。但是,当开发区承担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越来越多,这不仅渐渐成为拖累,更与行政区不可避免地产生权责不明、推诿扯皮等问题,成为不得不努力破解的现实课题。
2017年,国办出台《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改革与转型升级定下了总基调。综合各地实践来看,为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的关系,主要解决办法有三个。一是开发区合并行政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唐山市曹妃甸区以及2021年杭州区划调整中,将原钱塘新区变身为钱塘江区,都是如此。二是区政合一模式,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也就是说,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有机整合,并和行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三是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如果说赋予社会事务职能是做加法,那么,“去行政化改革”就是在做减法。
上述三个方案中,西安选择了后两种,这也是各地普遍所采用的。
2022年5月,西安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开发区机构改革,逐步、稳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除了阎良区和航空基地探索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继而“为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新路”之外,多数开发区按照“分批移交、先易后难、权责一致、稳妥推进”原则,开始纷纷剥离部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月31日起,206社区、六院社区6大类18项社会事务由航天基地移交至雁塔区管理;3月15日起,航天基地区域内社区(除206社区、六院社区)由航天基地移交至长安区管理,涉及12大类40项社会事务。
>>经验分享
改革领导体制 剥离社会职能
优化机构设置 创新人员管理
长安区和航天基地如今又选择了区政合一,这应该足以说明,阎良区和航空基地的区政合一探索是成功的,是可以复制和借鉴的。更重要的是,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今时代,已被委以重任的航天基地需要更加匹配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支持。按照去年10月印发的《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陕西将紧抓国家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机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而西安航天基地正是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核心和关键因素。
航天基地的未来,关乎着陕西一个重大产业布局走势。
陕西打造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关键取决于航天基地能否真正雄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阎良区政府官网2022年一篇文章曾分享过“区政合一”的四条经验做法。
一是改革领导体制,将航空基地党工委(管委会)与阎良区委、区政府机构整合设置,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航空基地党工委(管委会)仍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党工委与区委一体运行,由区委常委会履行党工委职责。保持管委会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提升等方面的高效议事决策机制。区长、常务副区长和3个专职副主任组成管委会班子,主任办公会决策日常事项,实现决策效率最大化。
二是剥离社会职能,本次改革共剥离航空基地社会事务管理职能104项,归并到17个区级部门承接。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以后,阎良区承担社会事务,使航空基地回归聚焦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责主业,探索出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新路子。
三是优化机构设置,围绕“大部制、扁平化”要求,将与阎良区职能相近、业务重叠的航空基地工作机构进行精简,由原来20个调整至9个。同时,继续保留与航空产业发展关联紧密土地储备中心、通用航空产业园管理发展中心、综合保税区管理发展中心等服务机构,其中承担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服务企业等经济发展职能的机构占比由原来的65%提高到85%以上。
四是创新人员管理,竞争上岗全员聘用。探索人员选聘新机制,开展全体起立“大轮岗”。基地172干部通过“双向选择”后,168名员工确定新岗位,4名未被选定干部“入池”管理,以此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实,对比一下航空基地和航天基地两大开发区机构设置,可以发现“区政合一”所带来的差异,很明显,航空基地机构设置尤其偏重于经济发展,比如,除了设有招商一局、招商二局之外,航空基地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局、财政金融局、开发建设局、企业服务局、科技创新局还同时分别加挂招商三至八局牌子,呈现出人人都是招商员的景象,并没有航天基地等其他开发区配置的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服务局等城市管理及社会事务方面的机构。
聚焦主责主业,开发区真正成为聚集项目、抓实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区政合一”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根据相关报道,西安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由长安区委书记吕强兼任,长安区区长张军目前兼任航天基地党工委副书记。西安航天基地官网“领导之窗”更新显示,西安航天基地另配有5位副主任,其中,与航空基地不同的是,航天基地增设了常务副主任一职,目前,孟超担任长安区委常委、航天基地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因区制宜
让开发区成为开发区
聚焦主责主业、轻装上阵
西安启动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以来,西安7大开发区大动作不断。
2022年,多个开发区开始陆续剥离移交部分社会事务的同时,阎良和航空基地率先启动区政合一。
2023年底,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合二为一,整合组建了浐灞国际港。
2024年,西咸新区人民检察院、西咸新区人民法院成立,西咸新区由此成为陕西第一个设立检察院和法院的开发区。
2025年,航天基地和长安区开启“区政合一”。
根据具体的区情和发展水平,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体现出“因区制宜”的特点,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开发区成为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轻装上阵,以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发挥开发区的经济增长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
有赖于辖区内西咸新区、高新区、航天基地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全力带动,近年长安区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同时也使得长安区自身发展空间相对有限。根据4月份发布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公示来看,长安区自管区被分拆为主城区和引镇两大片区,工矿用地加起来只有4平方公里多一点点,而未来重点向东部区域拓展的航天基地工矿用地面积超过14平方公里。
某种意义上,吹响向东发展号角的航天基地,需要长安区的给力支持,于工业用地紧张的长安区而言,支持航天基地,就是支持自己。如今,长安也要向阎良支持航空基地一样,支持航天基地,无形中,一南一北,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两个“区政合一”板块,正在重塑西安的经济地理版图。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