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青”人才苏文(左)演唱陕北民歌(资料照片)。
“陕西省百名青年文艺家扶持行动”(以下简称“百青扶持行动”)是陕西省高度重视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渠道。2014年启动以来,累计拨付资金3700万元,先后扶持青年文艺人才168名,涵盖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民间文艺等艺术领域。“百青扶持行动”已形成文艺人才培养的“陕西模式”。
以苗阜、王声、卢鑫、纪明亮、熊竹英、杨锦龙、张珲为代表的陕西曲艺人才异军突起,斩获11项中国曲艺牡丹奖;田波拍摄的电影《柳青》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李军梅、李小青、杨升娟、王航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郝亮亮、张丽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岳奇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白辰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白志强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青”人才已成为陕西文艺的中坚力量。
陕西文艺走向世界
4月4日、5日晚,由“百青”艺术家白宇豪主演的肢体戏剧《世说新语》在西安人民剧院精彩上演。
作为第八届青年舞蹈人才计划委约创作作品,《世说新语》以象征与寓意引发观众对文明秩序与人生真谛的思考。白宇豪介绍,《世说新语》于2024年创作,同年11月在上海首演。此次在西安演出,是该剧全国巡演第一站。接下来,还将在深圳、广州等地巡演。
白宇豪是安徽人,2021年来到西安,成为西安歌舞剧院演员。
2023年,由白宇豪和北京歌舞剧院首席演员石仁琦表演的双人舞《观》,在哥本哈根国际编舞比赛(CICC)中,获评“最受观众喜爱作品”,成为我国唯一的获奖作品。2024年,《观》以全国决赛总成绩第四名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提名奖。
这些年,“百青”艺术家还和陕西杂技一起走出了国门。
3月6日至9日,第14届伊热夫斯克国际马戏节在俄罗斯伊热夫斯克举办,“百青”艺术家张权受邀担任此次赛事唯一的中国评委,彰显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实力。
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成立5年来,张权带领团队创作了“一带一路”主题杂技剧《如梦长安》,创排了新版杂技芭蕾剧《天鹅湖》、中国军旅题材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杂技团先后出访新加坡、英国、阿曼、韩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舞台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擦亮西部影视品牌
库淑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中国女性。
电影《剪花娘子》由“百青”艺术家田波担任导演。20多年前,田波在看到库淑兰剪纸画册后,就拍摄了一些关于剪纸的纪录片。
2022年夏,“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在西安举办。“我看了3次这个展览,被震撼得睡不着觉。也是那时,我下决心要把库淑兰搬上银幕。”4月30日,田波告诉记者。
此前,田波用6年时间拍出电影《柳青》。2021年5月,《柳青》在全国公映;2022年,该片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百青”艺术家中,有一位陕北“80后”导演白志强。他最近正在榆林、延安采风,计划推出一部关于陕北民间文化的电影,反映人生百态和乡间温情。
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由白志强执导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获最佳儿童片、最佳导演处女作、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辑5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儿童片奖。这是时隔12年,陕西电影再获这一奖项。
白志强说:“我喜欢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探索全社会的某些共性,引发大家的共鸣。我希望下一部影片也能给观众带来感动和温情。”
传承弘扬秦腔艺术
4月19日、20日晚,由“百青”艺术家王航主演的秦腔《珍珠塔》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演。
今年39岁的王航,10岁起学习唱戏,16岁进入甘肃省兰州市秦剧团,2010年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2023年5月,王航凭借秦腔《诗圣杜甫》为陕西捧回第32朵“梅花”,成为那一届获奖的唯一一名秦腔演员。在《诗圣杜甫》中,王航横跨小生、须生、衰派老生3个行当,塑造了不同时期的杜甫形象。青年子美胸怀抱负、意气风发,中年杜甫激情满怀、初心不忘,老年诗圣衰而不馁、悲而不屈。王航将慷慨激昂、深沉大气的秦腔与诗人悲怆的人生经历完美结合,让一代诗圣的艺术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
4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全国28位戏曲演员入选,王航名列其中。8月前,他将带着秦腔经典剧目《黄鹤楼》和《周仁回府·悔录》两折戏,到江苏省昆山市参加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
谈及“百青”计划时,王航坦言:“这些年,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创作、演出机会。我会继续努力,把秦腔传承好、发扬好。”
省文联专职副主席蔺雨说:“近年来,‘百青’人才在各大文艺活动、文艺赛事、文艺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陕西样本’。今后,省文联将继续把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抓手、搭平台、树导向,多措并举促进人才成长。”(群众新闻记者 师念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