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守”艺人|陕西安塞腰鼓:非遗“鼓”动大课间-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5/ 07 16:11:08
来源:新华财经

传统“守”艺人|陕西安塞腰鼓:非遗“鼓”动大课间

字体:

  新华财经北京5月7日电(胡蓉)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安塞地区就有击鼓助战、庆功的习俗。腰鼓作为一种便于携带、适合在战场上鼓舞士气的乐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豪迈奔放的舞姿、激昂震撼的鼓声,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融合了陕北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它不仅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2006年,陕西安塞腰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第一批名录。

  安塞腰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塞腰鼓表演具有“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目的是要让观众看着带劲,听着鼓劲。千百年来,无论安塞腰鼓随时代变迁生发出怎样的新内涵,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始终如一。

  安塞腰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苏宏丽是安塞区第一小学的体育教师,她在操场上吹起口哨:“同学们,跳跃时注意节奏,保持身体平衡。”一声嘹亮的哨响,孩子们鼓槌挥舞、腾挪跳跃、踢腿转身、红绸飞舞,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

  安塞腰鼓进校园 胡蓉摄影

  安塞腰鼓兼具观赏的艺术性和体育运动之美,苏宏丽说:“打腰鼓的动作融合了跳跃、击打、旋转等多种肢体运动,不仅能锻炼四肢协调性,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和爆发力。”针对孩子们的发育特征,她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少儿腰鼓”,并承担“腰鼓兴趣组”的辅导与训练,组建“安塞少儿腰鼓队”,多次参加区里和市里的大型文化演出,还赴美国、意大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安塞腰鼓队参与大型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所获得的各种荣誉 胡蓉摄影

  打腰鼓看起来简单,但需要全身协调,十分考验体力,已经成为当地小学生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体能发展很有帮助,作为集体表演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安塞第二小学校长尉蔚介绍说:“我们学校有一年一度的腰鼓大赛,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我们也能把腰鼓这项非遗文化一代代往下传。”

  安塞腰鼓进校园 胡蓉摄影

  安塞腰鼓进校园实现了“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双重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孩子们不仅从小就了解、热爱家乡文化,同时还培养起热爱运动的习惯,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汪艳 】